《青島東路三號》讀後感

20131117-144506.jpg
閱讀時不由自主的靜默,在心境上跟前幾天剛閱畢的丹•布朗的《地獄》大為不同。不是那種波濤的、有起伏,像是在博物館裡參觀展覽(例如之前參觀景美人權文化園區),安靜而肅穆。

讀著著顏世鴻充滿味道的文字(有點熟悉,卻又不是現代那麼常見的用辭),我算是多了一點點點點點的瞭解,得以一窺 1930 年代出生的人們的境遇。那是我難以想像的年代,沒能用最自然的語言書寫,命運多舛,似乎沒有什麼是可以確定的,而身邊也不乏早逝的朋友。

每幾頁,便會在註解的地方看到許多姓名,描述他們因為某案,而遭判刑,有的於某年出獄,有的則於馬場町槍決(也有別的槍決地點)。那一個個生命,懷著各自不一的經歷、熱血與抱負,就這樣化約為幾行文字,點綴在正文的旁邊。我多想瞭解,也聽他們訴說心底的話。邊看邊覺得一陣寒酸,他們離我不遠,甚或有著很近的關係,但我卻對那些案名、團體、以及許多名詞不明瞭,有的也只是淡淡地聽過而已,一陣慚愧。

前幾天也因此特地走了一趟馬場町,翻了半本書下來,總覺得跟這地方似乎有了莫名的連結。那天,抵達的時候天已晚,約莫六點鐘,周遭人不多,頂多十來人。一座圓形土丘、一座方形花圃、一座碑(約三、四十字)、一排馬場町紀念公園的大字、還有一些妝點的燈飾。很簡單的一個廣場,沒有什麼可以多做緬懷的事物,難以與想像中的歷史形成關聯。碑上的文字更是簡短,不知是為了便於瞭解,抑或是不知從何談起?待了不久,我便離開了。坐在土丘上,納悶著底下從前為何、發生過什麼大小事,一邊望向彼岸的城市夜景。我感覺不到什麼。

我仍然想要去書中提到的地方走走,更想要補足些許知識。我承繼著作者,過著相比之下愜意且簡單的生活。某種程度來說,似是有愧。這裡引述一段作者的話

我不敢貿然,不識大體自稱是馬恩主義者。我是無一可取的平凡老百姓,在哲學知識上甚至在一般常識下。但生逢此時,在資本帝國主義下,趁蘇聯、東歐崩裂之際,經濟金融世界大大舉行鯨吞的不義,自美國、日本等都看到中產階級的衰退,甚至落為一群無產者。美國、日本、台灣不算是「福祉社會」,而自己的一生福祉是要自己保險,醫療是要依靠社會保險。加拿大是全民醫療保險,為了選擇醫師的自由,一年有成萬婦女自願出錢到美國生子。英國自女首相以來也開放了,成為全民保險以外的「開業醫師」並存的制度。這種北歐的福祉、社會主義國家,都是人口不到千萬的國家。由這一甲子的經過,我們可以看出,人有兩種典範的類型,尤其在比較傑出的各種人可以看到:一為可以為大眾服務為先的,也有主張自己應有優異的生活享受的。
— 顏世鴻,《青島東路三號》,第 358 頁
共勉之。


Btw,有趣的是,因為待過成功嶺,所以我覺得更能體會那種監禁的生活。比起上回閱讀《永不屈服》時,更可以想像那畫面、感覺以及最重要的,那種自由被剝奪的感覺(對生活得還不錯的我是種難得的經驗)。
Next Post較新的文章 Previous Post較舊的文章 首頁

Translate

Social

About me

Gallery

Facebook